当前位置:首页 > 名家风采 > 详细内容
西北少林疯魔棍名家马德老师
发布时间:2009-10-20  阅读次数:7952  字体大小: 【】 【】【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 自            序

   家父王兆基,少时师从武威杨文俊先生习武,因家父聪慧、身材高大且力大过人,深得先生偏爱,尽授其艺;尤精长短棍术、大杆子、大枪、条子。艺成,于1936年由武威抵兰州谋生定居。一次与当地武术界名家刘占彪发生口角,刘仗人多势众,步步紧逼,得势不让人;结果被家父打翻且伤重。因刘与兰州警察五分局(现兰州市文化宫南部旧址)有关系,家父被扣押而不得脱。刘被打一事在当时兰州武术界为之一震。
   马金山先生(常用名马忠,同仁称妥爸)临夏八坊人氏,出身武术世家亲眼目睹了家父与刘相搏的情景及不合理的结局,便仗义以五十块大洋(这在当时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),将家父从“五分局”保释。从此二人过往甚密且胜过亲人。其后在武事方面的谈论,特别是对西北地方拳种的多种长、短棍法及大枪、条子的研究甚为痴迷。其中尤以“疯魔棍”、“疯魔鞭杆”,鞭杆“探海十八手”、“五阴”、“七手”“十三法”,贴门闩,阴阳闩及仙鹤条子等诸多方面的研究探讨更加深刻,家父收益匪浅。数年后结为父子之情。因马老嗣后无人,为报答知遇之恩,更好的继承武艺事业,家父将本人过继给马老为义孙并改姓马。俩姓合为一家生活在一起。至此,家中对上述长、短棍及其他一些拳种套路的研究已成不可缺少之事。平时,特别是饭后茶闲之时,常来一些武林中好友与家祖谈论武事,那执着与痴迷,
深深的影响了我。家父因受上述被扣押之事的刺激,加上旧传统观念的影响,所以在我十岁开始习武受艺时,便对我严厉训诫,不许张扬、争强好斗,不许轻传轻宣。并常说:“包藏贵似金,显露淡如水。”因此,时至今日,“疯魔鞭杆”、“探海十八手”等套路一直未能面世。我认为武术为国家民族所有,应发扬广大。因此,八十年代本人在《武魂》杂志相继发表了有关“疯魔棍”的部分文章,受到国内外同仁的欢迎与好评。《武魂》杂志以“千呼万唤始出来”来评价它的发表。说明“疯魔棍”闻名于世已久,特别是在西北地区盛行流传,自清末至今已逾百年以上。因此,民国南京“中央国术馆独创疯魔棍”一说,纯属个人杜撰!  
   西北,陕、甘、宁、青、新诸省地,特别是兰州等地区,拳种较庞杂,内容却很丰富。拳械套路约有百种以上。自清末以来,尤以常巴巴(回,人爱称常巴巴爷,明开国大将军常遇春之后。)来兰州所传“八门拳”为主,广为流传西北各地,亦最为普遍盛行。先后涌现出了不少武林高人,就兰州地区而言,如:杨三爷、八大王、金背河马、马金山、快腿张发奎、张新桥、杨怀洲(“疯魔棍”在兰传人之一)、西北棍王----王天鹏、甘州王----王延明等,都是个个武艺过人、人品俱佳、谦和容人的武林中高手。他们尤其在长、短棍方面造诣很深。在西北武林同仁中,当时长、短棍,条子的技、演练水平之高已成风尚。这里地处边陲,但民俗朴实,能善客待人,因此各地高人多聚于此。   武坛有“东枪西棍”之誉。为使所学长、短棍,条子能得以较好的完善,发扬光大,本人十数年间不懈努力,屡赴武威、张掖、酒泉、临夏等地与武术界同仁、亲朋好友交流沟通,发现并认识体会到西北地
方拳种的器械套路中、长、短棍,条子的内容之丰富、技击之巧妙、组合之完美、编排之合理确实令人叹为观止。不论是练还是看,都是一种美的享受。如像“黄龙棍”、“盘龙棍”、“群羊棍”、“蒲团棍”、“仙鹤条子”及一些多不流传的“鞭杆”套路等等,本人从中受益匪浅。
   为使所学为同仁提供相互探讨研究及更好的流传,也为防止将别家拳种冠以自家名称而窃为己有之劣行发生,此次初步将已发表过的“疯魔棍”部分予以补充整理,并将“疯魔鞭杆”、“鞭杆五阴、七手、十三法、缠(探)海十八手”及探海十八手内1-8手之1.“画龙点睛”、2.“易如反掌”、3.“玉女穿梭”、4.“蟒蛇出洞”、5.“青龙戏珠”、6.“探海取珠”等也予整理配图解析。
  “疯魔鞭杆”系套路,“五阴、七手”系单招组合的短小精悍的小套路,“十三法”、“探海十八手”系单招演练手法。它们编排组合的招法内容基本出自疯魔棍中的精华,它们的调把、交手换势等方面都有劲顺力到,变化巧妙无穷,神出鬼没,浑然一体,精悍成韵的感觉,实妙不可言。
   此次同窗好友、学生等鼓励支持我将其一定整理出版,以免散失,而成憾事。我想这对上述鞭杆之内容一知半解或不甚了解者、了解一二者及知其内容想了解者,都会有加深了解、研究、探讨的价值。
   为使同道、好友更好的研究掌握,本人计划用光盘、录像带的现代手段演练录制讲解,达到方便、清楚细致之目的。
   我平生以平常心做事。古人云:“文以评心,武以观德。”这是每个常人应具备的品德。册子里面收进了我十多年了发表和未发表的一部分文字,仅供同仁今后在讨论有关因托古、臆造所带来的麻烦时,可以资考证,会不无好处。虽如此,托古、臆造的弊病至今在一些武术杂志、书刊中仍然时有发生,可谓憾事。
   我的恩师、著名学者、同事称以关夫子者关意权先生生前题赠了我这样两句诗“灵药非擅市,佳果不在花”来评价我,我平生足矣。其后中国书协理事、中国书协学术委员、甘肃省书协主席、省画院院长赵正先生(笔名黎泉)以此两句赠诗书赠了我,《甘肃画报》也曾以此两句诗为题介绍了我的诸多方面,我深感人生真诚的价值。原《武魂》杂志主编沈理然先生,我不曾相识,他支持了我,我深深感到他是一个职业道德高尚的人。他的难能可贵,我将终身不会忘记。总观天下今昔,良师难遇,益友难结,高徒难得,是得人之“三难”也。非其无人,而违其时难与焉,无其力难与焉,是机会之“三难”也。是以立雪经日,宁教程门,西行千里,问礼老聃。因千古之美谈,亦人生之缘悭。吾今者生逢其地,得其时,诚得遇众贤者,缘何,答曰:诚心、德性、知遇更相知相识。
   七十年代初,有幸结识了“吴氏太极拳”第三代传人张雅泉先生,人宽厚善良,不喜张扬。随后投其门下并完全全专心于太极拳的研究,至今锲而不舍。我深信太极拳是当今人类最好的活动、休息方式之一。它最终会被世界人民所接受。
   健体强身,修行养性,要随和自然、轻松、愉快、心情舒畅;万万不可有奇思异想。生老病死是规律,不可违抗。人生短暂,当自善善人;究极科技,参证大化,放手太空之外,何乐而不为。
   我平生告诫学生,教人事小,误人事大,万不可欺人误人;文武之道要堂堂正正,不可行如鼠类,让人喊打。宇宙无穷,人生短暂,本身就是悲哀,人当以善为本。
   他们对我此前文章的发表和小册子的完成,都给予了极大的热情支持和帮助,他们深明大义,做人的正气尤为可贵,始终在鼓励我,使我很受感动,我永远铭记。
   我将以我终身喜爱的收藏、医道、太极、长短棍为伍,以谢世人同道。
   我自知小册子文拙浅陋,错误缺点不少,诚望同仁教正。

上一篇:形意拳名家张玉琪 下一篇:没有了!
我要评论
  • 匿名发表
  • [添加到收藏夹]
  • 发表评论:(匿名发表无需登录,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。) 登录状态:未登录
最新评论
所有评论[2]
    暂无已审核评论!



在本网站浏览、注册、发帖请详细阅读本站管理条例,否则后果自负!

 炎黄武术网版权所有 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蒙ICP备09003963号 

copyright 2009-08 -08 炎黄武术网 (www. yh5s.com )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