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名家论拳 > 详细内容
郭云深论形意
发布时间:2009-10-7  阅读次数:3634  字体大小: 【】 【】【

  形意拳术有三层道理,有三步功夫,有三种练法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三层道理:
    练精化气;练气化神;练神还虚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练之以变化人之气质,复其本然之真练之以变化人之气质,复其本然之真也。
 三步功夫:    易骨 易筋   洗髓
    易骨:练之以筑其基,壮其体,骨体坚如铁石,而形式气质威严状似泰山。
    易筋:练之以腾其膜,长其筋(俗称:筋长力大),其纵横联络生长而无穷也.  
       洗髓:练之以清虚其内,轻松其体,内中清虚之象, 神气运用,圆活无滞,身体动作 轻如羽。  
 三种练法 :  明劲   暗劲  化劲           
    明劲:练之总以规矩不可易,身体动转要和顺,而不可乖戾,手足起落要整齐而不可散乱。拳经云:“方者以正其中”即此意也。   
  暗劲:练之神气要舒展,而不可拘,运用要圆通活泼而不可滞。拳经云:“圆者以应其外”即此意也。
       化劲:练之周身四肢动转,起落进退皆不可着力,专以神意运用之。虽是神意运用,惟形式规矩仍如前二种不可改。虽然周身动转不着力,亦不能全不着力, 总在神意之贯通耳。拳经云:“三回九转是一式”即此  意义也。
        明劲,即拳之刚劲也。易骨者,即练精化气易骨之道也。 因人身中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不合,体质不坚,故发明其道。凡人之初生,性无不善,体无不健,根无不固,纯是先天。以后知识一开,灵窍一闭,先后天不合,阴阳不交,皆是后天血气用事,故血气盛行,正气削弱,以致身体筋骨不能健 壮。拳经云:“静为本体,动为作用”与古之五禽戏、八段锦 练法有体而无用者不同矣。因拳术有无穷之妙用。故先有 虚空灵通之全体。方有神化不测之妙用。故因此拳是内外一 气,动静一源,体用一道。
  易骨者,是拳中之明劲,练精化气之道也。将人身中散乱之气, 收纳于丹田之内,不偏不倚,和而不流,用九要之规矩习炼, 练至六阳纯全刚健之,易骨之劲全,练精化气之功亦毕矣。 
  暗劲者,拳中之柔劲也,即练气化神易筋之道也。柔劲与软不 同:软则无力,柔非无力也。拳中所用之劲,是将形、气、神(神即意也)合住,两手往后用力拉回(内中有缩力),如同拔钢丝。两手前后用劲:左手往前推,右手往后拉,如撕丝绵;又如两手拉硬弓。要徐徐用力拉开。两手,或右手往外翻横, 左手往里裹劲。或左手往外翻横,右手往里裹劲,如同练鼍形 之两手,或如练连环拳之包裹拳。拳经云:“裹者如包裹不落”。两手往前推,如同推有轮之重物,往前推不动,两足用力,前足落地时,足根先着地, 不可有声。然后再满足着地,所用之劲,如同手往前往后按物一般。后足用力蹬劲,如同迈大步过水沟之意。拳经云:“脚打采意不落空”,是前足;“消息全凭后脚蹬”,是后足,两足进退,明劲暗劲两段步法相同。惟是明劲则有声,暗劲则无声耳。  
   化劲者,即练神还虚,亦谓之洗髓之功夫也。是将暗劲练到至柔至顺,谓之柔顺之极处,暗劲之终也。丹经云:“阴阳混成,刚柔悉化,谓之丹熟”。柔劲之终是化劲之始也。拳经谓之“拳无拳,意无意,无意之中是真意”,即谓之化劲。练神还虚,洗 髓之功毕矣.练化劲者,与前两步功夫之形式无异,所用之劲不同耳。拳经云:“三回九转是一式”,既此意也。三回者,练精化气、练气化神、练神还虚,即明劲、暗劲、化劲是也。三回者,明、暗、化劲是一势;九转者,九转纯阳也。化至虚无而还 于纯阳之理也, 练时,将手足动作,顺其前两步之形式,皆不要用力,并非全不用力,周身内外全用真意运用耳。手足动作所 用之力,有而若无,实而若虚。腹内之气所用亦不着意,亦非不  全着意,意在积蓄虚灵耳。呼吸似有似无,皆是真息,是一气之妙用也。非憋气也。用功练去,不要间断,练到至虚,身无其身,心无其心,拳经云:“固灵根而动心者,武艺也;养灵根而静心者,修道也”。    
        形意拳起点三体式,两足要单重,不可双重。单重者,非一足着地,一足悬起,不过前足可虚可实,着重在于后足耳。以后练各形式亦有双重之式。虽然是双重之式,但不离单重之重心。以至极高、极俯、极矮、极仰之形式,亦总不离三体式单重之中心。 故三体式为万形之基础也。
  形意拳术练之极易,亦极难。易者是拳术之形式至易至简而不繁乱。其拳术之始终动作运用,皆人之所不虑而知,不学而能着也。惟人之未学时,手足动作运用无有规矩,亦不能整齐,所教授者,不过将人不虑而知、不学而能、平常所运用之形式入于 规矩之中,四脚动作,而不散乱者也。果练之有恒,而不间断可 以练到至善处,诸形之运用,无不合道矣。难者是练者厌其拳之形式简单而不良于观,以致半途而废者有之,或是练者恶其道理平常,而无有奇妙之法则,自己专好刚劲之气,身外又务奇异之形式,故终身练之而不能得着形意拳术中和之道也。  
        形意拳术有三层之呼吸。第一层练拳术之呼吸,将舌卷回,顶住上腭,口似开非开,似合非合,呼吸任其自然,不可着意于 呼吸,手足动作合于规矩,是为调息之法则,亦即练精化气之功夫也。 
        第二层练拳术之呼吸,口之开合、舌顶上腭等要求照前,惟呼 吸与前一层不同。前则手足动作是调息之法则,此是息调也。前者 口鼻之呼吸,不过借此是通乎内外也。第二层之呼吸着意于丹田之 呼吸也。又名胎息。是为之练气化神之理也。
        第三层练拳术之呼吸,与上两层之意又不同。前一层是明劲,有形于外,二层是暗劲,有形于内。此呼吸虽有而若无,勿望勿助之意思,即是神气之妙用也。第三层呼吸,如练拳术始、本、末之次序,即一气贯通之理,自有而化无之道也。
        形意拳术之道,最初积蓄之真意于气,以致满足,中立而不倚,和而不流,无形无相,此谓拳中之内劲也(内家拳术之名即此理也)。 其拳中之内劲,最初练之,人不知其所以然之理。因其理最微妙,不能不详言之,免后学人入于歧途。初学入门有三害九要之规矩。三害莫犯,九要不失其理。手足动作合于规矩,不失三体式之本体,谓之调息。练时口要似开非开,似合非合,纯任自然。舌顶上腭要鼻孔出 气。平常不练时,以至方练完收势时,口要闭而不可开,要时时令鼻  孔出气。说话、吃饭、喝茶时,可开口,除此之外,总要舌顶上腭,闭口令鼻孔出气。睡卧时,亦是如此。练至手足相合,起落进退如一,谓之息调。手足动作要合于规矩,若上下不齐,进退步法错乱,呼吸之气不均,出气甚粗,以致胸间发闷,皆是起落进退、手足步法不合 规矩之故也。此谓之息不调。因息不调,拳法身体不能顺也。拳中之内劲,是将人之散乱于外之神气,用拳之规矩,手足身体动作,顺中用逆,缩回于丹田之内,兴丹田之元气,自无而有,自微而著,自虚 而实,皆是渐渐积蓄而成,此谓之拳术之内劲也。老子云:“虚其心,而灵性不昧;振道心,正气常存”,此意亦是讲拳中之内劲也。
  拳经云:“上下相连,内外合一”。上下是头足也,亦云手足也。 按拳中道理言之,是上呼吸之气与下呼吸之气相接也。此是上下相连,心肾相交也。内外合一者,是心中神意下照于海底,腹内静极而动,海 底之气微,顺下而上,神意相交于丹田之中,运贯于周身,畅达于四肢 ,融融和和,如此方是上下相连,合内外而为一者也。 
  练习拳术,不可固执不通。若专以求力,即被力拘;专以求气,即易被拙力所拘;若专以求沉重,即易为沉重所捆坠;若专以求轻浮,神气则被轻浮所散。所以练习拳术之形式顺则自有力;内里中和者自生气;神意归于丹田者,身自然重如泰山;将神气合一化成虚空者,自然身轻 如羽。故此不可专求一方也。 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道本自然一气游,空空静静最难求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得来万发皆无用,身形应当似水流。

我要评论
  • 匿名发表
  • [添加到收藏夹]
  • 发表评论:(匿名发表无需登录,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。) 登录状态:未登录
最新评论
所有评论[6]
  • 评论人:[匿名] 时间: [2012-4-19 21:37:43] IP:[133.9.74.5*]
  • yvGnT3 <a href="http://pgcvfwdkydpx.com/">pgcvfwdkydpx</a>
  • 评论人:[匿名] 时间: [2012-4-18 9:06:15] IP:[209.136.195.*]
  • Pi0Y1y <a href="http://vekxacutkwkk.com/">vekxacutkwkk</a>
  • 评论人:[匿名] 时间: [2012-4-18 4:06:00] IP:[203.187.181.17*]
  • I have exactly what info I want. Check, please. Wait, its free? Awesmoe!



在本网站浏览、注册、发帖请详细阅读本站管理条例,否则后果自负!

 炎黄武术网版权所有 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蒙ICP备09003963号 

copyright 2009-08 -08 炎黄武术网 (www. yh5s.com ) All rights reserved